首先探讨佛教文化的意义及重要问题。佛教是三大世界宗教之一,世界上宗教很多,但只有三个世界性宗教,其它都是民族宗教;佛教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组成部分儒释道之一,其中,道教包括先秦老庄和后来的道教,儒道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本生,释是外来文化的舶来品,和重视现实人生问题的儒道不同,它特别重视生死的问题。
查看更多>>佛教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谓"三毒"。同时,这"三毒"也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按照佛教的说法,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怒是对不合己意的有情生起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佛教教导人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
查看更多>>在这金秋送爽的美好时节里,我们相聚于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研讨学术,我感到特别高兴。这次学术研讨会和我有关,我深感荣幸。
查看更多>>【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论述宋代文字禅兴起的社会条件、思想根源、理论依据、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本文认为,宋代文字禅的兴起和发展,与禅僧生活方式、修行方式的改变直接有关,与宋代士大夫普遍喜禅紧密相连。它演变的诸种形式,都毫无例外地与禅宗的公案之学结合在一起。禅宗从注重直观体验的证悟转向注重知性思维的解悟,是促成文字禅兴起并走向昌盛的思想动力。到南宋初年,具有不同社会及修行功能,反映不同思潮的文字禅、默照禅和看话禅,成为禅学中既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的三大组成部分,共同塑造了中国禅学的整体面貌和精神。
查看更多>>柳宗元好佛,见诸典籍史乘,向来无大歧义。但是,柳宗元是不是“唯物主义”者,时人在讨论其世界观归属时,似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此中之关键,是如何看待柳宗元好佛问题。柳宗元是“唯物主义”者吗?如果是,他为何好佛?好佛的柳宗元又为什么不是“唯心主义”者?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点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
查看更多>>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是中国禅师依据中国思想文化,吸取并改造印度佛教思想而形成的颇具创造性的成果,在东亚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禅宗经历了准备、兴盛和衰落的过程,历史悠悠,流派众多。自达摩迄至道信、弘忍以来,有牛头宗的兴起和南宗北宗的对立,南宗内又有荷泽、洪州、石头等诸宗的竞起,洪州、石头两宗又衍出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家的分立,门叶繁茂,家风各异,兰菊争艳,异彩纷呈。禅宗主流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间不同流派或云即心即佛,或谓非心非佛,或言即事而真,或称本来无事,
查看更多>>北宋省常融合华严、净土等典籍的内容,并吸收华严宗和净土宗的理论,倡导一种新的净土信仰学说。南宋初年义和提出的华严净土思想,具有与之相同的性质。这些学说所提出的诸多崇拜对象、修行内容以及修行目的,虽然与某些传统佛经的记载不尽相同,甚至有相互矛盾之处,却并未受到抵制,反而在客观上为多种经典和多派思想的并行提供了依据。这两种混合形态的净土学说广泛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要,尤其得到士大夫的积极响应,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通过融合、重组和创新而提出此类净土信仰的目的,是教化不同阶层的民众安于本分、勤于本职,协调人际
查看更多>>主持人,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做一次学术交流。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与中国佛学研究》。我是从学者的角度,把佛教作为理论、作为思想、作为哲学来进行探讨,和各位有交叉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今天给大家提供一个学界进行佛学研究的参照。教界、学界要互动的,这个互动对宗教的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学界怎么研究佛学的个案例子。
查看更多>>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临着重重阻力和困难。在这种形势下,发挥宗教在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方面的作用,不仅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而且也将是前景不可限量的。
查看更多>>惠空法师要我就“僧团如何办好佛学会议”等问题谈点看法,这对我可是个难题,因平时很少往这方面去想,故提起笔后颇觉费劲。不过,既已冒然应允,只好硬著头皮往下写,写成什么就算什么吧!
查看更多>>慈悲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佛教的重要伦理准则和理想价值观念,鲜明地体现了佛教的人文精神,构成为佛教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形态。阐述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内涵和特质,进而揭示其现代意义,是本文所要着意论述的内容。
查看更多>>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临着重重阻力和困难。在这种形势下,发挥宗教在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方面的作用,不仅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而且也将是前景不可限量的。
查看更多>>在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的安排下,龙泉寺教化部研修处负责人悟光法师、学修处负责人禅兴法师和两名常住义工前往北京大学拜访了楼宇烈教授。楼教授就佛教发展、佛教本土化、佛教和科学的关系以及中国佛教界的一些问题与法师们畅谈了近两个小时,他对问题的清晰认识和精辟见解令人敬仰不已。
查看更多>>摘要:佛教生态哲学(缘起论、宇宙图式论、因果报应论、普遍平等观),与基此之上的佛教环境伦理实践模式(破我执、断贪欲,不杀生、放生和护生,素食,惜福、报恩),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但这些合理有效的因素能否转化为普通中国人的生态意识和自觉行动,关键取决于能否运用现代语言、结合具体实践,进行广泛地宣传和动员。
查看更多>>明本禅师终生持戒严谨,常年奔波于江南各地传禅,是元 代一位名闻遐迩,颇有影响的禅宗大师。他批驳了元初禅宗界 流行的各种错误思潮,大力倡导看话禅。他认为参究话头是真 参实悟的表现,是证悟心体的唯一途径,是与信守佛教戒律相 一致的。他论述了参究“无义味”话头,参究话头时“不起第 二念”以及“非禅不坐,非坐不禅”等观点。明本禅师还论证 了禅与净土“证一而名二”的关系,论证了对“颂古”和“评 唱”等禅宗典籍应持有的态度。他对元代禅僧普遍关注的许多 问题有独到见解,为元代禅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查看更多>>[内容提要) 有文章认为,真正的中国佛教始 于“六祖革命”,而六祖慧能对传统佛教的革命性变革主要表现在:一是把传统佛教的真如佛变为心性佛;二是把传统佛教的强调佛度师度变为注重自性自度;三是把传统佛教的强调修禅静坐变为注重道由心悟;四是把传统佛教的强调经教变为注重不立文字;五是把传统佛教的强调出世间求解脱变为注重即世间求解脱。
查看更多>>任何一种文化、一种宗教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种文化、一种宗教要不被时代淘汰,就必须对自己已有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调整、补充或改造,找到自己在这个时代存在的理由,重新给自己一个定位。 当今时代是一个讲科学的时代,是一个科学占据了话语霸权的时代。所以,什么问题都要被问一个科学不科学。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所有的文化、思想只有被证明为是合于理性的、合于科学的,才可以被认同,才有存在的资格。否则,则被视为蒙昧、迷信,以至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而其中,宗教常常是首当其冲地被科学批判、否定的对象。
查看更多>>在中国古文化中,诗、书、画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自唐宋之后,文坛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即作为通俗文学的小说。就社会影响说,这时期的小说,有时甚至超过诗、书、画三者。打开《中国文学史》,人们也可以发现,唐宋之后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查看更多>>自两汉之际佛教初传中土到现在,中国佛学已经走过了两千多个年头。两千多年来,中国佛学研究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成为中国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看更多>>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向现代化社会迈进了一大步。与之相应,各种社会文化都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二是如何适应现实的社会?——如果说,特定的传统往往是特定意识形态现代化的“载体”(亦即具体的思想内容),那么,特定的社会条件则常常是某种意识如何现代化的现实根据(亦即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及如何发展)。
查看更多>>在汉传佛教中,普贤菩萨与地藏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分别表征了大乘佛教的行、愿、智、悲四种精神。他们被广大佛教信众视为悟入佛之知见的引导者,实践佛法和成就佛道(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楷模。
查看更多>>内容提要:禅法是佛教的重要修持方法,自东汉时代传入中国后,至东晋时代又有了重大的发展。本文拟就这一阶段的流传与演变作一简要的论述。
查看更多>>文化,作为一种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离开动物界的一把标尺。如果说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脱离动物界,那么,文化的现代化则意味着人类进入了现代化社会。
查看更多>>本文分三部分论述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教理的转变过程及其原因。一、“晋译华严”译出后,华严学僧逐步对其学说多途创用,或运用于宗教仪式,或贯彻于修禅实践,或凭之考教经典、探讨义理,或赖以佐证某种信仰的合理,为华严经学在中国思想界扎根奠定了基础。二、《地论》的译出,为研究整部《华严》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领域。侧重研究《华严》的地论师受到新资料的启示,在探讨华严义理方面不断创新,特别是通过揭示原经形象描述的象征含义,提出具有宗教哲学意味的概念,阐述其华严思想,促成了华严学从形象描述的宗教文学向概念分析的宗教哲学
查看更多>>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向现代化社会迈进了一大步。与之相应,各种意识形态也正在逐步地现代化。意识形态的现代化,通常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二是如何适应现实的社会?——如果说,特定的传统往往是特定意识形态现代化的“载体”(亦即具体的思想内容),那么,特定的社会条件则常常是某种意识如何现代化的现实根据(亦即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及如何发展)。
查看更多>>今天是禅学社的同学要我来给大家做个讲座,我想给大家讲讲怎样正确认识佛教的问题。社会上对佛教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对佛教的误解,如果我们不能消除这些误解的话,就妨碍我们去正确地认识佛教。
查看更多>>佛教在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其后,受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隋唐之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进一步演化成中国化佛教。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当时的中国人用传统的宗教观念和神仙方术的思想去理解和接受佛教,结果把佛教变成神仙方术的一种。东汉时,人们多把释迦牟尼和作为道家创始人的黄帝、老子相提并论,视为同类神,并列作为祠祀崇拜的对象。汉光武帝的儿子楚王刘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贵族,史载他“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浮屠”即佛,“祠”是筑坛以祭祀。汉桓帝是我国历史上第
查看更多>>2013年4月20日上午,我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席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览”开幕式后,一到家老伴就低沉地告诉我,宣方来了电话说,净慧法师往生了。我听后马上给中国佛协卢浔同志打电话了解情况,得知净慧法师是在当天早上六时左右圆寂的。下午,北京大学哲学系系友李四龙教授来电讲了净慧法师治丧活动的安排。净慧法师走了,真的走了,中国佛教界失去了一位重量级的高僧大德,我失去一位佛门的诚挚朋友,凄楚之心,悲痛之情,难以言表。
查看更多>>中国佛学越往后,越趋合流,这也是一个表现,即从起先的倡本倡始,谈因说果,最后因果圆融,本始相即。这个思想主要体现在隋唐几个佛教宗派中。
查看更多>>两宋之际是中国禅宗经历的又一个大发展阶段,几种成熟的禅法体系最终形成。特别是曹洞宗僧人正觉倡导和完善化了默照禅,为注重坐禅的传统提供了完备理论,为宋代禅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默照禅不仅风靡禅林,而且在士大夫中引起强烈反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