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云先生所揭示的“安祥禅”,乃是当今社会环境下顺世适时、契理契机,适应相当部分在家居士根机的禅。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究竟方便,而化导无量众生者一也。唯其法门之施而能顺世适时,契理契机,最为难得。正由于此,“安祥禅”一经面世即在两岸居士中,乃至海外居士中,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回响。
查看更多>>中国佛教华严宗以对宇宙整体把握的理论思维见长,它的事事无碍论更表现出独特的境界追求与哲学特点。本文拟从界说事事无碍切入,分析事事无碍论的内容,进而揭示该论说的哲学底蕴与逻辑性格,理论基础与中国特色。
查看更多>>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应禅学社的邀请,我来给大家做一场讲座。 禅,大家都有些了解,但是又不是非常了解。所以常常对禅有种很神秘的感觉。其实,禅是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和我们生命的联系都很紧密。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下面我将对禅这个思想的发展变化的情况做个简单的介绍。“禅”是一个外来的概念,是从印度传过来的。“禅”是印度古代各种宗教修行的一种方法。它可以翻译成“思维修”——思维的修炼,也有人把它翻译成冥想。它的办法就是让你的思想专一,专注于一境,所以也可以翻译成“定”。有的时候我们也讲“禅定”。“禅”是
查看更多>>本文著重探讨中国佛教与伦理建设的关系,全文分为三部分:首先介绍佛教伦理的基本内容──去恶从善、平等慈悲和自利利他的伦理准则,和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的伦理德目。其次是论述中国佛教伦理的重构,即中国佛教通过删改、比附、衍生和补益的方式,创立了适应古代中国社会、与儒家伦理相融通的独具特色的伦理思想体系,进而认定中国佛教伦理在古代中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等建设方面的历史作用,也即发挥了儒家伦理的辅助作用。再次是探索佛教伦理在当代伦理建设中的价值,文章从五个方面──有助于缓解现代文化危机、有助于树立对社
查看更多>>实现人类的和睦相处,维护全球的长久安宁,是世界绝大多数人民的共同愿望。自古至今,有多少仁人志士为此理想而奋斗终身,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当前的世界形势,虽然有不少积极的、缓和的景象,但同时必须看到,当今世界还存在着大量不稳定的因素,各种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宗教的、种族的,乃至军事的冲突,在世界各地不断发生。因此,广泛发动人民去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仍是当前全球仁人志士的迫切而光荣的任务。
查看更多>>佛教与科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佛教既不是科学之母,也不是科学之敌,而是科学之友。有人说佛教是科学之母,这个似乎有些不好理解;有人认为宗教是愚昧的,要排除宗教以后才能为科学的发展铺开道路,好像历史事实也不是这样的。我认为佛教与科学是一种朋友的关系。朋友就意味着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我们应当全面、客观、冷静地来审视佛教跟科学的关系。 佛教与科学的基本关系
查看更多>>[内容提要) 本文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关系的角度,对禅宗前后期的思想发展进行了考察和论述。文章指出,禅宗思想的最大特点是把佛教的佛性学说与中国的心理理论融为一体,以心的宗教取代对佛陀的崇拜;前期以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为特点,后期以超佛越祖、无情有性为标志,而出现这一差别的根本原因是,前期以即心即佛为主流,后期则直以真如为佛性。
查看更多>>慧远是东晋继道安之后的又一个义学高僧和佛教僧团领袖,他在庐山探讨中国佛教的发展之路,使庐山成为与长安齐名的东晋佛学中心。 慧远(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省代县)人,他生于仕宦家庭,十二岁时随舅舅令狐氏到河南的许昌、洛阳一带学习儒家经典,又习老庄。二十一岁时,他曾想渡江南下投奔名儒范宣,但时值石虎死,中原战乱不止,而未能成行,后来听说道安在太行恒山造寺传教,他就北上投奔道安。在道安门下,他听道安讲《般若经》后,豁然开悟,再反观儒道诸教,都不过糟粕而已。自此随道安习佛长达三十年之久,
查看更多>>中国佛教自会昌毁佛之后,由于经典、文物多遭破坏,各宗均呈颓势,唯无须多少经典、仪轨之禅宗一枝独秀。而禅宗自唐末、五代之后,又“一花开五叶”,出现了五祖分灯,其中:沩仰创立并繁兴于唐末五代,开宗最先,衰亡亦最早,前后仅四世,仰山慧寂后四世即法系不明;法眼在五宗中创立最迟,兴于五代末及宋初,至宋中叶即告衰亡;云门一宗勃兴于五代,大振于宋初,至雪窦重显时宗风尤盛;曹洞宗自云居道膺后即趋衰微,从芙蓉道楷后宗风再振,丹霞子淳下出宏智正觉,倡“默照禅”,是赵宋一代禅学之一大代表;临济在五宗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
查看更多>>对于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说,方立天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新图书馆四层的库本阅览室为他专门准备了一张桌子。一位刘姓工作人员说:“自从我在库本阅览室工作,他就一直在这儿!” 在学术界也流传着一段佳话,那就是方立天老师“端着一杯水,背着一个学生书包,和大学生一起按时泡图书馆”的故事。
查看更多>>近几年来,佛性问题已日渐为学界所注目,对佛性理论的研究,亦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兴趣和重视,此中之缘由,盖因佛性问题,确系中国佛教的中心问题,特别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佛性理论迅速入主佛学界,取代了风行一时的般若学而成为中国佛学之主流,因此,举凡涉足隋唐两宋之佛学者,很难回避佛性问题。
查看更多>>首先,舍利是佛教信徒的信仰载体和崇拜对象。当年阿育王为弘扬佛法,将把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并铸造八万四千座塔用以安奉,然后派人将佛塔送至各国。我认为,阿育王有这样一个思路,往外传播佛教,不仅需要派遣僧人,翻译经典,还需要有一样东西作为载体,使当地人能对其供奉、朝拜,并使之产生极大的感召力。他想到了佛陀的真身舍利,舍利供奉是弘扬佛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具有极为重要的信仰内涵。
查看更多>>佛教中所谓的因果报应,并不是让人屈服于前世的安排,而是主张今生的命运要由自己掌握。说起命运,很多人都会有疑问,佛教宣扬的因果理论不就是告诉我们,前世种因、今世得果吗?一切好像都是“业”和“报”,既然今生都是前世注定,那我们还需要努力吗?这不正是一种宿命论吗?
查看更多>>天台宗综合了南朝和北朝佛教的不同学风,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其学说的重心是实相论,着重探讨宇宙万物的如实相状,本来状态。此论认为一切现象就是实在的理体,一切事物当体就是实相,万物的不同形状就是显示万物自性的体相。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本来圆满具足所有的性能,每一现象都具有对立的本性,彼此完全具足又互不混淆。天台宗所立的“圆融三谛”和“一念三千”说就是具体说明实相涵义的[1]。天台宗人在实相论的基础上,又进而探讨了心与众生、心与佛性的关系,心性的内涵、性质与范围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三法无差”、“性具善恶”和“无情
查看更多>>佛教自传人中土后,受中国的政治、经济及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逐步地走上中国化的道路。隋唐之后,佛教学说又反过来影响中国传统思想,并与传统思想相结合,进一步衍化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就不能不研究佛学。
查看更多>>佛”是佛教觉悟圆满的理想人格、崇高象征、庄严代表,追求成佛是中国佛教徒的最高终极目标。什么是佛?佛的特性、本质、功能、形象如何?佛如何定性、定位?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首先遇到,也是倍受关注的问题。中国佛教学者历来比较注重对“佛”的解释、探究和阐发。由于儒道传统文化的影响等原因,中国佛教学者对这个问题所作的论述颇富浓重的中国特色。
查看更多>>主持人傅桦: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优雅别致的随园,来到我们“中国商界精英国学文化之旅”。昨天北大的李中华教授为我们主讲了迎接中华文明的复兴,我们谈到文明的断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同时谈到人类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谈到中华文明与企业文化的重建,如何通过东方古老文化的文明,修复人类与自然、历史、社会的危机呢?
查看更多>>探讨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运用佛教伦理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挖掘佛教伦理的积极内涵,并运用佛教伦理的积极因素配合社会、缓解矛盾,减少不和谐因素,推动和谐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查看更多>>佛教自传人中国之后,受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 佛教的中国化,就思想理论说,最突出的表现为佛学的儒学化;而佛学的儒学化,又以佛教学说的心性化和注重人世为表征。隋唐二代的中国佛教,特别是隋唐之后作为中国佛教代表的禅宗,在强调心性和注重人世两个方面都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价段,而促使中国佛教实现这种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性人物是作为禅宗六祖的慧能。
查看更多>>内容提要:北宋初期临济宗人和云门宗人等,采用偈颂(诗歌)等体裁,从文字上追求禅意,以不点破为原则,绕路说禅,使得禅风出现了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的变化。临济宗人大慧宗杲主张从公案中提出某些语句作为题目来参究,以扫荡一切思量、知解,力求获得真正的禅悟。他所创立的禅法被称为“看话禅”。曹洞宗人宏智正觉认为看话禅滞于公案功夫,不利解脱,提倡默照禅的观行方法。“默”;“照”是以智慧观照原本清净的灵知心性。默照禅就是守默与般若观照相结合的禅法,是基本上以打坐为主的修习方式。唐末五代法眼宗禅师延寿高扬禅净双修一致之道
查看更多>>[内容提要) 本文对禅宗前后期的禅法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前期祖师禅的思想特点是注重心性、强调“道由心悟”;后期之分灯禅则崇尚自然,主张随缘任运、无证无修。造成这两种禅法歧义的主要原因是,祖师禅以当前现实之人心为佛性;分灯禅则以恒常遍在的“真心”为佛性。从思想文化背景说,祖师禅主要受儒家心性理论的影响;而影响分灯禅的则主要是老庄崇尚自然的学说。文章还对中国禅与日本禅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日本禅所承继发扬的是分灯禅崇尚自然的禅法;这与深受儒家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于近现代重新崛起的中国的“人生佛教”颇多异趣。
查看更多>>禅,大家都有些了解,但是又不是非常了解。所以常常对禅有种很神秘的感觉。其实,禅是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和我们生命的联系都很紧密。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下面我将对禅这个思想的发展变化的情况做个简单的介绍。“禅”是一个外来的概念,是从印度传过来的。“禅”是印度古代各种宗教修行的一种方法。它可以翻译成“思维修”——思维的修炼,也有人把它翻译成冥想。它的办法就是让你的思想专一,专注于一境,所以也可以翻译成“定”。有的时候我们也讲“禅定”。“禅”是音,“定”是意,翻译成“禅定”这个词就是把音和意结合在一起了。在印度古代
查看更多>>“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心”是什么?“心”是个体主观的心理现象、精神现象,“心”的活动与内涵是复杂多样的。从结构来说,心有自体与作用两个方面。从性质来说,心有染污与清净之别。从功能来说,心又有心、意、识三面,大乘唯识说认为心是一切现象生起的根本;意是自我意识生起的基础;识是一般的认识作用。“从心开始”也可以说就是从认知开始,就是从树立“正见”开始。
查看更多>>内容摘要:本文研究了作为宋代禅学主流的看话禅体系,着重分析了它的基本特点。作者认为,禅僧宗果在继承唐代以来禅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唯识和华严思想,并且吸收了儒家伦理观念,使看话禅的理论形态更为丰满。看话禅具有把禅学世俗化的性质
查看更多>>今天我们高兴地来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参加第三届女奘国际学术研讨会,感到非常地振奋。在此,我代表所有参加会议的中国学者向主办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也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查看更多>>普贤菩萨是印度佛教经典中的著名菩萨之一,在中国佛教信仰中更被奉为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之一。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行愿的象征,是实践菩萨道的行为典范,也是佛教着力塑造的重要神圣形象。普贤菩萨观是怎样演变的?普贤菩萨行法的内容为何?普贤行法有否现代价值?这是本文拟简要论述的问题。
查看更多>>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千百年来几乎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一直“高高在上”,雄琚于上层建筑的顶端。宗教,既虚无缥缈,又触处皆是。耸入云端的佛塔,庄严肃穆的教堂,香烟缭绕的庙宇,五体投地的皈依,念念有词的祝祷,驱邪赶鬼的巫术……,一提起宗教,这些现象就会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心中涌起无尽的遐想。但是,宗教不仅仅是这些,特别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那些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无一不打上深刻的宗教印痕;就连那些作为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
查看更多>>佛教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宗教。从佛教的产生看,自释迦牟尼创教之时起,即充分重视人类依靠自身的智慧和毅力来自我解脱。它是在批判当时印度宗教界、理论界各种无因论、邪因论(包括各种形式的有神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按照缘起理论,阐发有情众生的一切苦乐都是自作自受,因而也只有靠自己去消业解脱的道理,破除各种宿命论和有神论的说教,凸显有情众生(主要是人类)在生命关怀和生死超越问题上自主自决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犹如龙树菩萨在《中论》中指出的:
查看更多>>“人生佛教”在当今国际佛教界已是一股颇具影响之思潮和引人瞩目的力量。此股思潮之启始开端者,乃近代高僧太虚大师。大师一生为“振兴佛教”呕心沥血、不遗余力,其目的则在建立“以人生为本位”、以“利益众生”为旨趣的“人生佛教”。值此大师诞生一百周年之际,特从“人生佛教’’的角度,缅怀大师为近代中国佛教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查看更多>>任何一种文化、一种宗教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种文化、一种宗教要不被时代淘汰,就必须对自己已有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调整、补充或改造,找到自己在这个时代存在的理由,重新给自己一个定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