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东方智慧,践行佛陀经世教诲,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和”文化如何理解?他体现的是怎样的佛家道义?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畅谈《佛教与中国“和”文化》。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于3月28日至4月1日分别在无锡和台北两地举行,那么此次佛教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众缘和合,那么在当下,被使用最多的词语,和谐,体现的是怎样的佛家的道义,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的佛教,它如何与中华文明息息相关,而且绵延至今。中国的“和”文化如何得到世界的认同,被忽略的我
查看更多>>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但有趣的是,世界上有不少学者、甚至有许多佛教徒自身不承认佛教是一种宗教,而认为佛教是一种伦理学或哲学。这种看法的主要根据是,举凡宗教,都建立在对人格神信仰的基础之上,佛教不注重信仰,又否定人格神的存在,因此佛教不是宗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佛教确实在一些根本点上区别于其他宗教:首先它不像别的宗教那样纯靠信仰,而更注重“智慧”,强调“慧解脱”,所谓“大彻大悟”者是;其次,佛教是在反对婆罗门教的过程中创立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否定创世主,否定绝对人格神的存在,
查看更多>>一、 小 引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决定》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决定》的发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热潮。那么,当代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战略塑造、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深层关系如何,当代中国宗教如何参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怎样在促进文化发展
查看更多>>文字禅的兴起与禅僧生活方式有关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论述宋代文字禅兴起的社会条件、思想根源、理论依据、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本文认为,宋代文字禅的兴起和发展,与禅僧生活方式、修行方式的改变直接有关,与宋代士大夫普遍喜禅紧密相连。它演变的诸种形式,都毫无例外地与禅宗的公案之学结合在一起。禅宗从注重直观体验的证悟转向注重知性思维的解悟,是促成文字禅兴起并走向昌盛的思想动力。到南宋初年,具有不同社会及修行功能,反映不同思潮的文字禅、默照禅和看话禅,成为禅学中既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的三大组成部分,
查看更多>>佛教里的和谐 楼宇烈 佛教里面“和”的思想,可以说是佛教跟儒道两家,乃至与诸子百家思想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共性之一。所以,也可以说在整个的中国文化里面,关于“和”的思想理论是一个共性的东西。当然,它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它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和”这个概念含义是非常丰富的, 首先“和”这个概念,是讲的适度、恰当,恰到好处,或者也可以说就是“中”。儒家非常强调中庸,所谓中庸就是用这个“中”,就是把握好尺度,过犹不及。比如说《中庸》里有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渭之中”,这个“中”是在内,在心里边;“发而皆中
查看更多>>佛教生态哲学(缘起论、宇宙图式论、因果报应论、普遍平等观),与基此之上的佛教环境伦理实践模式(破我执、断贪欲,不杀生、放生和护生,素食,惜福、报恩),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但这些合理有效的因素能否转化为普通中国人的生态意识和自觉行动,关键取决于能否运用现代语言、结合具体实践,进行广泛地宣传和动员。
查看更多>>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可以说是最重视心性理论的宗教。通过对心的本质、作用以及觉悟方式的阐发,佛教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弘扬了人的理性。强调心的作用及其觉悟,堪称佛教思想的特质。 在当代世界面临的诸多课题中,生态问题是最为紧迫者之一。佛教不是生态学,但佛教从心开始,改变人生,进而改变世界的理路,为生态平衡的重建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查看更多>>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充满着生态环境方面的诸多问题。有资料表明自二战以来,核战争危机、能源危机、人口危机、环境危机这四大危机,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最大难题。
查看更多>>如果说在过去,道家生态伦理观的影响只限于中国,那么在人类文明交汇的今天,它便具有了世界性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面对中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老子生态伦理观能够给我们以有益的省思与启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