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本禅师的禅学思想
魏道儒
圆光佛学学报创刊号
1993.12出版
页273-302
--------------------------------------------------------------------------------
.
273页
提要
明本禅师终生持戒严谨,常年奔波于江南各地传禅,是元
代一位名闻遐迩,颇有影响的禅宗大师。他批驳了元初禅宗界
流行的各种错误思潮,大力倡导看话禅。他认为参究话头是真
参实悟的表现,是证悟心体的唯一途径,是与信守佛教戒律相
一致的。他论述了参究“无义味”话头,参究话头时“不起第
二念”以及“非禅不坐,非坐不禅”等观点。明本禅师还论证
了禅与净土“证一而名二”的关系,论证了对“颂古”和“评
唱”等禅宗典籍应持有的态度。他对元代禅僧普遍关注的许多
问题有独到见解,为元代禅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明本的生平及其著作
明本是元代颇有影响的禅宗大师,其禅学思想内容十分丰
富,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本号中峰,杭州钱塘人,俗姓孙,生于南宋景定四年 (
1263),卒于元至治三年 (1323)。明本一生的活动大致可以分
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出家之前的生活,从 1263 年到 1285 年。明
本九岁丧母。少年时代,他曾学习《论语》、《孟子》,由于
对这些重要的儒家经典缺乏兴趣,尚未终卷便辍学。处在宋元
之交的社会动荡时期,明本很早就倾心于佛教。十五岁时,他
信守五戒,立志出家。此后,他认真学习《法华》、《圆觉》
、《金刚》等佛教经典,并且喜好禅定,经常独自到山上坐禅
习定。因此,明本在出家之前就具备了良好的佛学修养。
第二阶段是跟随高峰原妙(1238-1295)习禅,从1286 年到
1295年。明本二十四岁时,因阅读《景德传灯录》遇到疑难问
题,经一位名叫明山的僧人介绍,前往杭州天目山,求教于当
时著名的临济派禅师高峰原妙。在原妙禅师的指导下,他认真
钻研佛教经典,获益良多。“未几,诵《金刚般若经》,至荷
担如
274页
来处,恍然开悟,由是内外典籍皆达其义趣。”(注1)第二年
,他随原妙正式出家,第三年受具足戒。
在跟随原妙的十年之间,明本白天参加劳动,夜晚修习禅
定,严守佛教戒律,刻苦钻研禅学,深得原妙赏识。原妙曾说
,在他的众多弟子中“惟本维那(指明本)却是竿上林新篁,
他日成材未易量也。” (注2)
作为原妙的得意弟子,明本并不希求主持大寺院,并不以
本派传法宗师自居。原妙逝世前,曾让他主持大觉正等禅寺。
这座寺院是与原妙关系密切的官僚霍廷发捐资兴建,是原妙一
派的主要传法基地。明本没有应命任职,而是推荐了当时的第
一座祖雍。明本在六十岁时曾说:“余初心出家,志在草衣垢
面,习头陀行,……平昔惟慕退休,非矫世绝俗,使坐膺信施
,乃岌岌不自安也。”(注3)奉行居无定处,衣食随处而乞的
严格的头陀行,是明本早年的志向。他不愿意去做大寺院的住
持,并不是为了抬高身价,而是不安于过那种不劳而食的生活
。在他离开原妙后的几十年中,他多次谢绝地方官吏让他主持
名山巨刹之请,长期往来于江南各地,在民间传禅授徒。
第三阶段是早期的游历生活,从1296年到1304年。原妙逝
世后,明本于大德元年 (1297)离开天目山,游历皖山,庐阜和
金陵等地。大德二年(1298),他结庵于庐州弁山。大德四年(1
300),他结庵于平江雁荡山。在这一阶段,明本主要往来于江
南各地,随处结庵而居。由于他曾常年追随原妙,在江南一带
已有名望,向他请教禅学的人很多。他曾为赵孟俯讲“防情复
性之旨”。
第四阶段是主持师子院,从1305年到1308年。大德八年(1
304),明本为给原妙守塔因此返回天目山。从大德九年(1305)
冬天开始,他主持原妙一系的重要寺院──师子院。(注4)在
这一阶段,明本不仅成为江南最著名的临济禅师,而且受到朝
廷重视。至大元年(1308),当时为太子的仁宗赐明本“法慧”
禅师号。
第五阶段乃后期传教生活,从1309年到逝世。在这一阶段
,明本的活动范围更广了。至大二年(1309),他离开杭州到仪
真,就居于船上。第二年,他在僧众的恳请下回到天目山居住
一年。至大三年(1311),他乘船至吴江,陈子聪请他弃舟登陆
,并为他建“顺心庵”。不久,明本渡江北上,游历少林。尽
管明本在北方“隐其名,僦城隅土屋以居”,但听到他到来的
僧俗还是“争相瞻礼,皆手额曰:江南古佛也。” (注5)皇
庆元年(1312),他建庵于庐州六安山,不久又去东海州。第二
年,霍廷发之子请他主持大觉寺,他荐举首座永泰禅师
275页
以代。延祐元年(1314),明本再度主持师子院,但不久又离开
天目山。延祐四年(1317),丹阳蒋均建“大同庵”,请他居住
。延祐五年(1318),明本在僧人的请求下返回天目山。当年九
月,仁宗赐“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号,命将师子院改名为“师
子正宗禅寺”,并令赵孟俯撰写碑文。至治二年(1322),行宣
政院让明本主持杭州径山寺院,他没有应命,结庵于中佳山。
当年十月,英宗特旨降香,并赐金襕僧伽梨。
明本常年草栖浪宿,奔波于江南各地。他每到一处,都受
到僧俗信徒的虔诚供养,由此建立起一个个传法基地,在江南
一带形成了很大影响。宋本根据自己的见闻,描述了当时的情
况:“余尝使江南,闻师(指明本)所至,四众倾慕,香茗金
币,拜立供养,悉成宝坊。”(注6)明本不仅有众多的汉族信
徒,而且也指导异族僧人习禅。据说“三藏法师沙律爱护持必
剌牙室利游方时,亦尝从师参诘。”(注7)明本不仅与许多汉
族士大夫保持著密切关系,而且与不少蒙古族官僚交往。霍廷
发、赵孟俯、冯子振、郑云翼、王璋、敬俨、答剌罕脱欢等人
,都曾向明本请教禅学。明本以自己崇高的道德榜样和精湛的
禅学修养而名闻江南各地,并且吸引了边远地区和周边国家的
僧侣。所谓:“远至西域北庭,东夷南诏,接踵来见。”(注
8)明本曾为来自日本和高丽的僧人讲授禅学。云南沙门玄鉴曾
慕名求教于明本,后来玄鉴在归途中病逝,其弟子普福等人画
明本图像南归,在云南建立禅宗,奉明本为“南诏第一祖”。
(注9)明本为推动元代禅学向边远地区和周边国家的传播做出
了贡献。
明本不仅精于禅学,而且擅长诗文,一生著述颇多。为阐
述自己的禅学思想并使其广为流传,他撰写了《山房夜话》和
《拟寒山诗》;为解答注重经典的僧人的问难,他写作了《楞
严征心辩见或问》;为纠正某些禅僧“不求心悟,惟尚言通”
(注10)的错误倾向,他写作了《信心铭辟义解》;由于他在
各处建立的茅庵都名曰“幻住”,他应相从的僧人之请,讲述
参禅的正确方法和途径,撰写了《幻住家训》。以上五篇都是
明本撰成后亲自编集整理的,自题书名为《一华五叶》,可以
说是明本的代表作。
明本是元代颇负盛名的诗僧,留下的诗文很多。除《一华
五叶》中收的《拟寒山诗》百首外,还有《船居》、《山居》
、《水居》和《瀍居》诗各十首,都是比较有名的。为了阐述
自己的净土思想,明本作《怀净土诗》一百零八首。另外,还
有《中峰和尚和冯海粟(子振)梅花诗百咏》。其余如歌偈、
送别酬对诗数量就更多了。明本的著述、诗文及法语等,分别
收录于慈寂编的
276页
《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和编著不详的《天目明本禅师杂录》中
。元统二年(1334),惠宗追谥明本“普应国师”号,《天目中
峰和尚广录》三十卷也被允许编入大藏经流传。至元元年(133
5),《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刊行,产生了很大影响:“《广录
》之书完,和尚虽已化去,四众持诵,常如住世之日。”(注
11)
二、明本的“看话禅”思想
南宋初年,大慧宗杲(1089-1163)首次系统论述了“看话禅
”。(注12)此后,看话禅风靡于禅宗界。明本在许多方面继
承和发展了宗杲的禅学思想。他驳斥了某些僧人对看话禅的种
种责难,深入论述了如何选择话头和参究话头,参究话头时的
心理体验,参究话头与坐禅的关系等问题。
所谓“看话禅”,是通过直观参究公案中禅师的话头而获
得证悟的禅法。在论述看话禅的过程中,明本或曰“看话头”
,或曰“参话头”,或曰“提起话头”,或曰“体究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