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三宝者,佛法僧也。其义甚广,今惟举其少分之义耳。 今言佛者,且约佛像而言,如木石等所雕塑及纸画者也。
查看更多>>一、研究佛学的具体对象 研究任何科学,如政治、经济、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物理、化学等等,莫不皆有明确具体的对象。研究佛学,是不是也有明确具体的对象呢?有。是什么?即五蕴。为表如下:
查看更多>>眼前有些善男信女,还抱着一腔“忧惶”、“悲痛”的心情,认为佛法在走厄运,法有被消灭的危险。另一方面,又有些人根本就没有研究过佛法,也敢轻率地肯定佛法为迷信、为落后思想,武断佛法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会为时代所遗弃。很显然,后者这种形式主义的错误看法,完完全全是从前者善男信女的一些错误言论与行为所激发起来的。这是沉压在佛法上面的一个旧包袱。因此,我想霸蛮运用自己的一点气力,来说明一下佛法的本质,以纠正这些错误的思想与看法。读者如在下面发现有歪曲佛法的地方,我诚恳地请求读者毫不吝惜向我多提意见。
查看更多>>叁、唯识三十颂讲话 《唯识三十论》之本颂系世亲菩萨最后所作,惜自未释论。迨后由陈那菩萨等先后作释,共有十家,而以护法菩萨的正义,玄奘法师为之传译。后由窥基法师所请,遂将百卷之释糅成十卷之文,即今《成唯识论》是。 复由基师作《述记》,继有惠沼作《了义灯》,智周作《演秘》,如理作《义演》,道邑作《义蕴》,莫不兰菊各挺其秀。第论及注疏因卷帙繁多,钝根后学常难入门,所以时下的教家如太虚大师有《唯识三十论讲要》及《纪闻》,芝峰法师之《唯识讲话》等,期使便于了解。
查看更多>>我之佛教观 ──六年十月在台湾佛教讲演会讲──
查看更多>>虚云和尚开示录 蒋中和笔记 蔡日新整理 二十二日,师开示云:‘修道不难,但能放下万缘,人法双绝,四相皆空,平平实实做去即得。’并举某僧行相为例,其人耳聋,目不识丁,貌极苦恼,由师度脱者。
查看更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孕育了伟大的人类文明,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上个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壮大,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有资料表明:目前全球人口正以每年9000万的幅度增长,世界人口在1999年即已突破60亿大关;全球30%的土地因人类的活动遭致退化。每年流失土壤约240亿吨,全世界每年流入海洋的石油多达1000万吨,重金属几百万吨,还有数不清的生活垃圾。水中的病菌和污染物每年造成约2500万人死亡。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有230亿吨,与此同时空气中的颗粒物质,
查看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道”,是先哲深入观察自然、深刻研究自然规律的结晶。正以其研究的是无所不包的宇宙,所以其价值具有最高的科学性和普适 性,是人类一切社会文化活动的总纲,远远高于单纯研究具体某一学科、领域的学说。从语言逻辑、修身养性、地理环境研究、用兵制胜之道、社会治理到治国方 略,无论什么样的学派,无论其如何博大精深,总不能超越“道”的范畴,都只是“道”文化的分支。
查看更多>>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著,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参禅的先决条件 ,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著,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迎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
查看更多>>人生佛教的弘扬,正是致力于从佛法的角度为民众提供健康的生活理念,并以此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那么,在环保的问题上,佛法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迪和帮助呢?
查看更多>>道教作为一个以重今生、重现实为特征的宗教,在追寻理想仙境中认识到,三清圣境、天上宫阙,虽然是那么美好,令人向往,但毕竟是得道成仙后才能登临的,实现人生的美好境地才更为现实。为此,道教建构起以洞天福地为中心的人间仙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