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同学!学佛无他,根本要明因果。因果之道,丝毫不爽,不独善恶报应,逃不出因果的定律,即宇宙间万象森罗,皆不外此。佛说无量法门,即是说明因果的道理。世上一切兴衰存亡,即是证明因果的事实。迷人不明此理,往往一闻因果二字,不鄙为迷信虚诞,便认作神妙难知。於是鄙为迷信者,拨无因果;认作难知者,违背因果。以此之故,佛法遂不昌明,而世道人心,亦日趋浇漓,良可慨也。
查看更多>>诸同学!何谓烦恼菩提?盖烦恼与菩提,不出一心。烦恼之事,确是修行人证悟菩提必有的过程,今略说之。烦恼菩提,含有二义:一则火中生莲义,二则转识成智义。
查看更多>>诸同学!禅密兼修,法简而易,但心念与关节,最为紧要。若不在心念上用功,便是心外求法;不明关节,则漫无准的。不知心念微细之相,不但无由精进,且恐中途差别。何以故?禅宗见性成佛,密法即凡成圣,皆是无上法门,若非心念相应,关节明了,何能深入?今将本法心念与关节,略说如次,望大家注意。
查看更多>>诸同学!禅密兼修,有假修真修之分。而真修中,又有决心与有恒之不易。须知学佛容易修行难,假修容易真修难。真修容易决心难,决心容易有恒难。学佛人凡修到中途退悔者,皆因不是决心真修,或决心而无恒。若立愿真修,又具决心,且能有恒,决不会退。今方便分此四种意义,略说明之: 云何假修?我等色身,本来是假,为求真故,於是有修,故云以假修真。能舍假,方能得真。若处处在假我上著相,不在真我上用功,是名假修。一切法门,皆起源於心,心即真我,离心外求,即不相应,亦名假修。心地法门,教人打坐,便是修心;教人持咒,即是摄心。如上座
查看更多>>诸同学!近日天气失常,伤风者多。须知吾人之病,尚不止此,且将病源及治法,略说如次。 凡病有无形有形两种。无形之病,贪嗔痴爱,及一切烦恼等是。有形之病,外感内伤,及一切四大不调者是。无形之病为心病,有形之病为身病。身病起於心病,心若无病,身亦不病。然此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云何有病?只因最初一念妄动,遂有此身,有身即是病。更以受想行识,坚执我故,於是妄想执著,由贪嗔痴爱,而起八万四千烦恼,又生心病。由此心病,生出种种身病。所以生老病死,随业轮转,无时无刻,不在痛苦之中。我等既知身病源於心病,心病
查看更多>>近年来,我以《大乘百法明门论》为中心,把自己学习的一点佛学,结合人生实际,作了些观察思审。主要是想理解人生。究竟“人”是什么?“生”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求生?甚至强烈地要求生?我犹很不理解。但是,人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天下普遍存在的现象。无人,即无世界。使人不欲生,世界即将变成荒凉的沙漠。从天下四方八面不同的渠道,共同探索一下人生的问题,或许还是十分需要的。
查看更多>>诸同学!禅密兼修之心宗,道理本不可说,今方便解释其义。先将禅字略略说之。此禅字,或以为是六度中禅那之禅,或认为是六度之般若波罗蜜。其实禅宗之禅,统摄六度万行,乃以心传心之义。故永嘉禅师云:“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又有分为如来禅与祖师禅者,不知祖师禅与如来禅同一心传。禅宗乃释迦佛於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独传迦叶尊者,名为西方初祖。历代单传,至二十八祖达摩大师,为东土初祖。代代相承,心心密付,所谓教外别传。
查看更多>>诸同学!“心地法门”四字,吾人在表面上,每每忽略看过。不知这四字的意义,最为紧要,最为广大,如能细心领会,便可悟道,何在多求。这四字分开来讲,“心”便是佛,“地”喻心量,“法”者正也,“门”者路也。就是说,此心若能如地,即入正觉之路也。
查看更多>>佛教的正宗是说悟道,悟道要证,如何证,从缘悟道名之为证,从缘悟道永无退失,所以灵云禅师参禅参了卅年,春天看桃花而悟道,云:‘三十年来寻剑侠,几回落叶又抽技,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因此沩山老人证他从缘悟道永无退失,故从缘悟道,名之为证。
查看更多>>诸同学!四皈依,有有相皈依,与无相皈依。今日所讲,是无相皈依。佛法有显密之分;学显者,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学密者,於三宝之外,加一皈依师,因密法无上,重上师故。然此皆有相皈依。慧明所讲无相皈依,是根据禅密兼修的道理,且依次略略说之
查看更多>>最近,我以本论为中心,把自己学习的一点佛学,结合现代人生实际,作了些观察思审。虽于书与人生,犹多处于朦胧状态,却也得到不少启发。主要有:深感人类囿于传统习惯势力,以身为人,以身为我——特别是以身为我,是绝对错误的、有害的,不利于和平、民主的。或曰:既然身不是人,又不是我,即应推陈出新,找出新人新我,找出能适应人民时代的新人新我。我说:我犹未能从旧人旧我中解脱出来,不识新人新我。只是对“以身为我”的谬误性与危害性,敢言十分透辟,不容缄口不言。以身为人,谈何容易。自嗅身上“人气”即不多。设使我真能以身为人,天
查看更多>>诸同学!上次讲过信愿行,今天讲的是戒定慧。信愿行戒定慧,这六字是学佛人最要紧的基础,而且是不能分开的。因为要有真信愿行,方能谈到戒定慧;亦要能持戒习定生慧,方能有真信愿行。 禅宗以心即是佛为根本,一切都要在心上用功。心以无相为相,今天便讲无相戒定慧。但既名无相,何以又有戒定慧!此即六祖所谓随方解缚之意。盖众生业识甚重,若无方便,何能深入。故学佛人,要先从持戒做起;能持戒,方能习定生慧。
查看更多>>光阴迅速,人命无常,万物皆变异,佛教认为万物都是无常,于是有无我观,佛经里句句皆说无我,如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般人以五蕴为我,五蕴都空,那里有个我呢?无我便无苦,有十分我便有十分苦,有一分我就有一分苦。如打碎茶杯,你有一分的执著便会难过,就有一分的苦,若有十分的执著,便如割肉似的;莲池大师未出家时除夕打碎祖传的白玉杯,就十分难过,他的妻子安慰曰:‘一切无常。’他便觉悟过来,出了家,所以这个苦并非本来有的,而是本空,因执而成。
查看更多>>曲女城雄踞殑伽河的东岸,会场建筑在距河十余里的西边岸上;场的东面正中,是一座雕构精美、飞金饰彩高十余丈的台龛,南面是一个庄严的坛场。距会场东北隅十五里,还特别建造了一座行宫,是供论主、戒日王、各国的国王大臣和一些学者们居住的。从行宫到会场的两边路上,都新搭上了一些彩棚。殑伽河内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郊野添搭了密密麻麻的帐幕,触眼都是黑压压的人群。临风飘拂、光灿夺目的幢幡宝盖,真像望不尽的林野;漫无边际的空间内,汇流着清脆、悠扬、激越、宏壮的乐曲,翻腾的人海内到处滚荡着虔敬、朴质和欢乐的歌声。显得特别紧张热
查看更多>>召体曰名、表德曰号,则名别号通。一切诸佛,皆具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等。 ‘称’者,念也。佛功德在名号中,念佛名即念佛功德也。凡夫念佛功德,不久悟佛功德、修 佛功德、最后证佛功德,所以念佛是成佛正因。
查看更多>>大概自有人类以来,即皆以身为“我”。在今天人类行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几乎还有许多人(也包括我自己),仍然在承袭旧的传统观念,坚持以身为“我”。在佛学的启发下,我认为身不是“我”,身与“我”是有联系而实又有区别的,“我”这一概念是属于精神范畴的。
查看更多>>学禅这件事,有始有终,大彻大悟名之为终,古人云:‘饱参事毕’,那时便是终,始则是发心时。
查看更多>>照佛法的观点讲,对我们佛弟子最大的危害,就是我执和法执。执我执法,皆是主观认识上的错误。执,坚持义。坚持认识上的错误,这是形成一切苦厄的根源。佛说五蕴,在启发我们认识主观上执我执法的错误。蕴,积聚义。五蕴,色、受、想、行、识。一、佛认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由五蕴积聚而有的。唯有五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绝对找不出一个什么我。二、二乘依据佛的教导,如理修行,断除了我执,证得了我空,犹执色等实有自体,并执“我空”亦有实体,惧怯佛道长远,不愿利乐众生。佛认为二乘执有执空,皆是法执,是与客观实际不相应的。《心经》就在
查看更多>>缘起 吾师弘法江汉,越四年矣!同人随侍丈席,得师一言半偈,如甲坼在原,被春风而不自知其长养。曩者,裒其旨要,辑为语录。闲违謦?,资以启发。顾以言简意远,难抉幽微,兢兢以不得正知见为惧。乙亥秋,师归自南京,展礼之馀,群思饶益,环请开示。师日:“佛法本无定法可说,禅密兼修,只重悟证,不尚言说。於离言法中,必欲以言显说,则言说亦成筌蹄。能会斯旨,不妨方便敷演,用策事修。若执筌蹄,失宗义矣!”同人唯唯。迨圆音广播,语语具含多味,法法摄归一心,心地法门之大旨,咸备于是。而方便导引,意则由浅及深,语则深入浅出,不即
查看更多>>“梵志种白,余者皆黑”,这两句话,是远在两千多年以前,从印度的梵志口内讲出来的。梵志,就是当时以承事大梵天王为职志的祭司,也就是当时印度人民精神上的统治者。《俱舍光记》卷十二说:“婆罗门,此云梵志。”《玄应音义》卷十八说:“婆罗门……此义云承习梵天法者。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故,独取梵名。”从这里,我们明白婆罗门是印语的音译,而梵志也就是义译了。梵志为什么要说这两句话?它是根据什么说的?因为印度当时社会四种种姓的阶级制度非常严格:一、就是上面所说的梵志。二、刹利,《智度论》卷三十二说:“杀利者,
查看更多>>佛教与吾人之关系,一者、佛法是人人好觉悟、好平等、好自由、好普济之共通本性故。二者、人人不好迷信邪信,好正信悟信,惟佛教能令人人悟自心之佛而信自心之佛教,绝无一点迷信邪信而得极圆满之正信悟信故。三者、佛教能满足人心之宗教上要求故。四者、佛教能满人心学理上之要求故。五者,人人皆欲于世界人生两问题得究竟之解决,惟佛教能得究竟之解决故。(见觉社丛书二期)
查看更多>>各位善知识,今日佛青会请讲十大愿王,本人趁此机会,与大众结结法缘。 在佛教教典中,华严经最为第一,释迦牟尼佛初成正觉,不起菩提座,三七日中,为法身大士阐扬如来因中修万行,果证万德,直捷成佛的一部大经,所以名大方广佛华严经。
查看更多>>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人与我,也就没有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的荣枯祸福,基本上亦取决于人与我。这是天下的人与我在现实生活中当下皆能证明的。可见人与我,实天下之至宝。它在人类学术思想研究中,应当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我把佛学中的“五蕴皆空”思想,结合现代人类生活实际,作了较长时期的观察研究,发现佛学中有许多精华,吸取并发扬佛学的精华,有助于振兴中华民族、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佛学具有独特的思想体系,也能促进人类的科学进步。新思异绪,纷然杂陈,为是?为非?未能自断,应即如实反映所见,以
查看更多>>集东西南北之人,成法喜禅悦之会,有大因缘,良非等闲!而不佞由海天万里,云水百城,今得与诸君晤谈一室,庆幸何如!法华经云:‘诸佛如来皆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夫此一大事因缘,物物具足,诚能究尽其义,则凡出现于世者,皆有一大事因缘在也。又云:‘佛种从缘起’。古德则曰:‘识得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今既值善慧禅师提挈此大因缘网之宏网,使诸君与不佞之心光,重重交映于眉月灵泉之间,能不相率一证佛法之大义,而忍令虚掷此大好之时节因缘乎?
查看更多>>近读汉译《四阿含经》发现了不少关于佛陀日常生活的事实,不但趣味隽永,实际上对我们作弟子的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和示范性;因此辑录出来,作为南传佛教国家纪念佛陀涅槃二千五百周年的随喜功德,使我们共同在佛陀的慈光照耀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继承遗志,发扬佛教的事业而努力。
查看更多>>一九五五年我曾到过江西云居山拜谒虚云老和尚。一日,老和尚约我到他的禅房吃饭,我便问老和尚: 旅港之北来僧侣,常以〈四料简〉示众,其一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忽现前,瞥尔随他去」,从来古德都说唯心净土,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何得把禅净强分为二呢?禅是向上一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何得妄言「十人九错路」?徽山禅师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体自圆明,不居惑地」,禅理也就是哲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又何有「阴境忽现前,瞥尔随他去」呢?请老和尚详予开示。老和尚欣然答云:『你问得好,三月廿日我曾将这〈四
查看更多>>甲、叙意 乙、持戒的功德 丙、犯戒的过失 丁、余义 甲、叙言
查看更多>>通常称为五蕴,就是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查看更多>>十重波罗提木叉:第三淫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