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植物放生?
在我国,“放生”一词,最早见于《列子·说符篇》:“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放生这一习俗,有着其悠久的发展历史,齐梁时代就有施行,但是当时放生之举更多的只是出于儒家“好生之德”的思想。而我国大规模放生则始于隋唐时期佛教的天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居天台山时,为令临海居民莫以捕鱼杀生为业,曾自舍身衣,并劝募众人购置放生池,复传授池中族类“三皈戒”,为彼等说《金光明经》、《法华经》等,以结法缘,正是在智者大师的极力倡导下,遂使得放生活动遍及于全国且流传并影响至今。然而智者大师的放生实践和现在的放生是有所不同和区别的。智者大师不仅自舍身衣,并劝募众人购置放生池。更重要的是遣门人慧拔就废舍“簄梁”之事上表了陈宣帝,使的陈宣帝下旨:“严禁采捕,永为放生之池”,并将“从椒江口始,直溯灵江、澄江上游,整个椒江水系都作为施生池”,不得于中采捕。为了纪念整个椒江水系被钦定为放生池,智者大师于椒江水系入海口造了座普光塔院(现名崇梵寺),并在院内建了一个放生池以象征整个椒江水系放生池,这也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寺院放生池。从发动僧众信徒集资凑物赎买“簄梁”,水面作放生池到游说陈宣帝将整条椒江水系敕作放生池,智者大师的“放生”理念其实是“水系放生”,是一种“生态放生”,即把整个水系(或其中的一部分)保护起来,不让采捕,在通过生态恢复的措施来保护鱼的生命。是最大程度和最根本的保护生灵,是以护生为放生根本,其结果和放生的本怀是一致的。我会倡导的多元化生态放生之植物放生理念,是返本还原、回归放生本怀,是继承智者大师以“护生”为“放生”本怀的生态放生理念的扩展;也是秉承“人间佛教”思想,实践“人间佛教”的一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