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

寺院道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委员会

生态佛农

  中国佛教界通过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产生了中国特有的“农禅思想和文化”。并由百丈怀海大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倡导形成为佛教僧团参与农业的一种规式。六祖惠能大师通过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体悟,提出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人间佛教原旨。由此可知佛教参与农业生产,本身就是最早的“人间佛教”实践。而参与农业生产实践,在生活中体悟佛法,更是“人间佛教”思想之源。在倡导“人间佛教”为主流的当下,参与农业生产生活,对体悟佛法和实践“人间佛教”有着积极的义意和作用。佛农理念便是在“农禅”思想基础之上,提出的一种适用于整个人群,即整个佛教居士信众及农民群体,能够积极有效的参与农业生产生活,体悟佛法,践行“人间佛教”的理念。佛农理念的原理是通过“以佛净农,引佛助农”,在到“务农弘法,以农践行”,最终达到“导农归善,佛农厚生”的目标。佛农理念是以践行“人间佛教”为主旨,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前题,以顺应符合生态自然规律为依据,积极引导发挥佛教居士信众正能量,通过佛教引导居士信众坚守底线,不忘善心,不昧良心,净化心灵,增强自律,喜舍利他,奉善践行。鼓励倡导通过参与农业生产生活体悟佛法和践行“人间佛教”。引导有慈悲心,有感恩心,有良心,有爱心的大德大能居士信众投资参与到农业生产建设,抱团整合、互补发展,扶持帮助生态农业健康发展。打造安全健康,有良心,有底线的佛农产业。形成佛教和农业互补互动,互促互进,循环持续的有机统一。最终引导佛农产业回归慈善,来做慈善,回报社会,回向众生。从而达到“净心导善、益民厚生”的目标。

  佛教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理念和独特的生态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的缘起论,强调了世间万物是整体、联系的。“无情有性,法体恒遍”、“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平等观,“戒杀护生,惜福节用”的生命观等都对协调保护生态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运用佛教的生态理念来引导,加持农业生态化,对促进和改善农业生态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生态佛农理念便是继承和发扬佛教的这些优良传统。通过运用众缘和合的佛教生态理念,来加固、强化生态意识,鼓励和引导农民信众如理如法,自净自心,自觉自律。积极投身到广利众生、健康安全的生态佛农产业中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弘法践行,体悟和实践人间佛教。

  太虚大师曾说:“佛法并非隐遁清闲的享受,而教人不做事的;应对于国家、社会知恩报恩,故每人要做正当职业。因为不正当职业,如发生害命,败坏社会风俗等等,这是不可以做的。如何是正当职业?如农、工、商、学、政、法、军、警等。军队保护国家安宁,警察维持社会治安,这些都是正当职业。而学佛不但不妨碍正当职业,而且得著精神上的安慰,做起事来,便有系统而不昏乱,在平常人做不了的事,若学佛就能做了。明白这种道理,佛法不离世间法,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若能如此学佛,方称为真正学佛。”赵朴初会长也倡导“佛教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现实事业,佛教徒要农禅并重,在参禅悟道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态佛农理念便是由中国佛教文化发展促进会张英江会长通过中国佛教传统的“农禅”思想,结合太虚大师倡导的“人生佛教”和赵朴初会长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推演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