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

寺院道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委员会

西安重阳宫

   20190616156066365767.jpg 

    重阳宫,全真道祖庭,又称重阳万寿宫、祖庵,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盛名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祖庵镇,距西安市中心40千米。各类建筑共占地1.0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29.2平方米,纪念塔建筑面积105.6平方米,附设建筑面积222.5平方米。

重阳宫是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首,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和遗蜕之所   。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故名其教为全真。其弟子丘处机受到元太祖的器重,全真教在北方愈益兴盛。重阳宫从而成为全真教祖庭。

西安重阳宫,是为全真教开山祖庭,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虽也号称“祖庭”,其实不过是王重阳弟子所建。

  重阳宫是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之首,是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和遗蜕之所。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自焚其居,东行至山东宁海,得丘处机、刘处玄、谭长真、马钰诸弟子,创全真道教。王重阳卒后,弟子护送其遗骨葬于旧居。马钰袭掌全真教后,于其地建立道观,手书“祖庭”二字为额。嗣后,王重阳弟子王处一上奏,请于其址建灵虚观,丘处机又请改名重阳宫。

   元代,重阳宫盛极一时,在北方道教中影响巨大,居全真道三大祖庭之首,有殿堂建筑约5048间,宫域东至涝峪河,西至甘峪河,南抵终南山,北临渭水,全真道徒云集于此,最盛时近万人,宫观规模之大为天下道观之首。元世祖时,重阳宫奉敕更名为“敕赐大重阳万寿宫”。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尊称,悬挂在山门上方的元代皇帝御赐金匾仍清晰可辩。

全真教在金、元时期虽曾遭受到两次短暂的抑制,但总的趋势处于发展兴盛时期。元末,全真教上层出现了“末流之贵盛”的腐化现象,教务随之退步,渐显出人才凋零的景象。

   明代,朝廷对全真教采取了抑制的政策,全真教出现了分门别派群龙无首的景象。由于全真教的逐渐失势,重阳宫亦由盛而衰,宫院逐步缩小,原有碑石散弃露天。明正统十年(1445年)所立《重阳宫主持候园方重修祖庭碑》所记:“祖庭中更多故,废兴相仍,昔之坚固壮丽者未免为风雨所凌,倾圯不振”,并记述了自永乐至正统年间对重阳宫的修葺事宜。

   清代,经明末清初之战乱后,重阳宫“垣墉崩塌,殿宇倾颓,野居而露处”,于乾隆年间,“镇堡士庶而修葺之”,此次维修“苦于盛极难继”而“以小就”,使其“尚留遗迹之守”。亦如乾隆四十七年《重修重阳宫记》碑文所述“从来天下事胜而衰,衰而复。盛者气数也,挽衰待盛不至泯灭失传者,人事也”。同治初年兵患使重阳宫遭到毁灭性的摧残。后虽有过几次小的修葺。但仅是维持保留着这座古道观。直到建国前夕,重阳宫仅残存老君殿、灵宫殿、祖师殿三座建筑和“五塔坟”、“祖师墓”及散落于庙宇遗址的碑石。

   阳宫最盛时,宫殿楼阁达五千余间,道士近万人,规模宏大。至明清转衰,大部建筑渐废。原有七十余通元代碑刻,仅留存三十余通。有元明以来30多方碑刻。这一批碑石大都有蛟首龟趺,多用蒙汉两种文字刻成,其中以元延二年(1315年)立的《敕藏御服碑》和元统二年(1334年)立的《孙真人道行碑》最值得称道。此外还有“七真图像”、“万寿宫图”及用蒙古文、藏文、八思巴文写成的圣旨碑等石刻,这些碑石是研究中国道教发展史的珍贵资料。

重要遗迹有元代建筑“灵官殿”、“七真殿”高台遗址;“玉皇殿”遗址;“北极殿”遗址前遗存的石雕香炉,香炉上铭刻着“北极宫”三字。元代殿宇石雕柱基石;元代重阳宫掌教真人安放遗蜕之石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