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

寺院道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委员会

张英江会长到广州大佛寺调研

   

20190710156272998476.jpg

20190710156272998499.jpg

20190710156272998411.jpg



 2016年,3月4日张英江会长、黄治洵,许建华,学愚等,到广州市大佛寺参观调研,受到了大佛寺方丈耀智大和尚和及全体寺僧的热情欢迎和隆重接待。

  陪同参观调研的还有全印度比丘僧伽会会长达玛维利长老、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高僧等。

  

  广州大佛寺始建于南汉(公元917-971),名新藏寺,为南汉王刘龑上应天上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扩建为龙藏寺,后改为巡按公署。清顺治元年(1649)公署毁于火。平南王尚可喜于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师官庙制式,兼具岭南地方风格重建殿宇,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观赏价值。

大雄宝殿坐北向南,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至今仍为岭南之冠,虽历三百多年风雨侵蚀,但风貌尚存。安南(今越南)王捐赠的优质木材作梁柱框架,至今亦基本完好。雍正十一年(1733),广州知府刘庶选大佛寺作宣谕之所,于殿前建宣谕亭。同时在大殿两侧建韦驮殿,伽蓝殿以及“佛境”、“禅林“东西两门。此时寺院范围扩大,佛事兴旺,名声远播,成为广府五大丛林之一。

文革后,广州市委市政府批准大佛寺重新开放。1981年广州佛协副会长广明老法师出任住持,并着手重建。经努力,大雄宝殿按原貌修复,三尊大铜佛像亦重铸,各高6米重10吨,海内外游人香客前来参访礼佛与日俱增。1993年8月9日,广州市政府公布大佛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