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

寺院道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委员会

张英江会长到北京走进崇高研究院交流座谈。

20190709156268196445.jpg

20190709156268196484.jpg

20190709156268196435.jpg

20190709156268196544.jpg

20190709156268196514.jpg



  2017年1月18日,张英江会长到北京走进崇高研究院交流座谈。受到了北京走进崇高研究院院长贺茂之少将的热情欢迎和隆重接待。

      贺茂之少将向张英江会长介绍了北京走进崇高研究院的发展和工作情况。并解读了崇高和走进崇高的精神及意义。指出:“崇高,真纯的情感,伟大的精神,高尚的行为,神圣的使命,无私的奉献,无形的规范,人类共同崇尚的美德,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既体现在惊天动地的伟业上,又渗透到平凡实际的生活里,更凸显在天塌地陷的灾难中;一旦占有主导地位,就会释放出撼人心魄之光华,形成催人奋进乃至排山倒海之威力,锻铸真、善、美之辉煌。”同时还指出:“崇高精神和中国佛教中的慈悲喜舍,利乐有情的精神是共通一致的。学佛向善,乐善好施就是在走进崇高。”

      张英江会长也向贺茂之少将介绍了他倡导的生态理念。并指出:“中国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中国化最成功的世界性宗教之一。三系完整,二乘并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佛教文化的中心。中国佛教倡导的慈悲喜舍,利乐有情,求智从善,平等中道,抑恶扬善,普度众生的精神,其实质也是崇高精神体现之一。学佛向善,做个好人,是崇高的开始,崇高是坚持不懈做好人的至高境界。” 会长还介绍了本会的植物放生和生态佛农理念,指出:“佛教中的缘起因果论,指出说明了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环境之间都是命运共同体的存在。在生态环境被破坏和污染的当下,人类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更何况生灵动物。整个生态环境都犹如一间火宅,火不先灭,放生在多的生灵动物也是送入火宅,没有意义和功德。植被与动物生灵是共生共亡、共存共荣的生命共同体。没有植物植被,就不可能有生灵动物和人类,也不可能有未来。植物植被提供了生命呼吸的氧气,提供了生灵栖息的场所和家园;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无情”的植物植被是“有情”的生灵动物存活的基础;是缓解生态问题的核心,植物放生,可以丰富放生形式,并且实践操作更简便易行,方便参与,有益众生。植物放生能和动物放生形成有效互补,能为食素戒杀提供保障。植物放生是非常符合当前国情和时代的,是广大佛教居士信众践行人间佛教,积极响应参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色生态中国建设的最好实践,同时也是发挥中国佛教正能量,贡献中国佛教居士信众正能量的最好体现。  植物放生理念。即引导号召广大的佛教居士信众改变原来单一的传统动物放生观念,使用绿色植物植被来进行放生。既“绿色放生,植树当先。还子孙一片蓝天,居士先行” 即可放生树木,也可放生花草;即可放生一座公园,也可放生一片山林;即可放生一条河流,也可放生一片湖泊。不限“有情”、“无情”对像,不限形式方法,实施多元化生态放生。把放生对像从放生“有情”的生灵提升到包括放生“无情”的植物,达到真正平等放生。其次在生活中倡导广大的佛教居士信众“植物放生,从嘴上开始”、“节能惜福,食素低碳;环保护生,时时践行”在生活中从自身做起,节约能源;食素惜福,低碳生活;保护环境,维护生态。通过食素来拯救生灵,把护生内容从救护“有情”的生命动物,提升到包括保护“无情”的植物生态,达到真正的慈悲护生。真正回归到佛教“戒杀护生,慈悲普度”的本怀。生态佛农是通过人间佛教思想来引导有责任心,有爱心,有良心,有感恩心的大德大能者来投资参与生态农业。坚持安全良心农业底线,净化农业生产从业环境。通过参与生态农业来实践人间佛教。引导生态农业最终要回归慈善。用责任心,爱心,良心,感恩心来回报社会和回向众生。"

     张英江会长还指出:“佛家强调人身难得,人生而为人,就要有个人样,要向善从善做个好人,而不是辜负此身,连畜生都不如,要凭良心,有感恩心,有慈悲心,有爱心。要担的起人字,对的起人格,善恶有报,因果不空,要是不珍惜做人,不做个好人。下次就没机会做人了。同时倡导佛教居士信众要继续坚持和弘扬中国佛教的爱国爱教传统。秉承人间佛教思想。奉善践善,用真正的善行善举来践行人间佛教,来发挥中国佛教居士信众的正能量,为共筑中国梦,贡献力量。”

    院长贺茂之少将对张英江会长介绍的“植物放生”和“生态佛农”等理念表示赞赏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