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日,张英江会长应林则徐研究会会长林岷之邀,出席了“林则徐精神与北京林则徐故居保护学术座谈会”。张英江会长在座谈中指出:林则徐不仅是我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民族英雄,而且还是一位虔诚的佛门弟子。他一生笃信佛教,在他身上,有着佛家悲天悯人的情愫,他爱国佑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气概,体现了菩萨入世利生“不为自已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奉献精神。他不但自己精进修持,并将佛陀慈悲利人的精神落实于爱国爱民的具体行动。他曾修治黄河、浏河等水利,使一方众生免除水患、干旱之灾,曾力排干扰和压力,严禁鸦片,成绩卓著,使许多百姓摆脱迷毒之害;鸦片战争爆发又严密设防,使英军在澳无法得逞,力使中土人民免于侵略者的奴役蹂躏,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曾派人翻译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借此学习、借鉴外国人的一技之长。特别是林则徐有着中华民族高度的责任感。他名言中“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充分体现了林则徐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爱民,敢于担当的高尚品德。这种精神和品德,在响应习近平主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当下,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保护好林则徐故居对发扬林则徐爱国爱民,敢于担当的精神,是有着重要现实作用和意义的。佛教文化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重要组成之一,纵观林公一生,佛教或佛教文化对林则徐是有着重要影响的,林则徐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其精神支柱与动力实源于佛教修证,并在社会实践中升华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我国丰富而悠久的佛教传统文化有着提升、完善人格的特殊作用。特别是佛教中慈悲喜舍,利乐有情,求智从善,平等包容,拔苦济贫,无我奉献等精神,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都是有着积极意义和作用的。只有舍已利他,先人后已,无我奉献,慈悲平等,才能真正推及到爱民爱国。一个人如果自私自利,连自已的同乡同族都不爱,又怎么会爱自已的人民和祖国呢?所以当下记念和讨论林则徐精神和保护林则徐故居,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优秀的中国佛教文化,践行慈悲喜舍,利乐有情的精神和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不为自已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高尚品德,对当下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都是有着积极意义和现实作用的。最后我倡导广大的佛教居士信众要学习林公一生为民为国,敢于担当,勇于奉献,慈悲利人,持修践行的精神,秉承好佛教爱国爱教传统,发挥好佛教正能量,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中央周围,践行人间佛教,慈悲喜舍,利乐有情。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我们自已的一份力量。
本次座谈会由林则徐第六世嫡孙女、中国林则徐研究会会长林岷发起。共同参与本次学术座谈讨论的有:中国侨联原主席林兆枢,走进崇高研究院院长贺茂之少将,学者专家有张宝秀、纪清远、梁怡、姜涛、王九成、秦红岭、杨静筠、王晓秋、王志强、林坚、郑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