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放生,智慧放生
————致广大佛教居士信众
张英江会长
最近“有人带500生态杀手到北大放生”的新闻又将佛教的放生行为推到了舆论的焦点上,在社会上给佛教界和居士信众的形像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对此我感到很痛心,放生本来是件好事,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我想说的是,时代变了,环境变了,生态变了,人心也变了。以前放生时天是蓝的水是清的,生态环境是动物宜居的,放生的也是本土生灵,人们也多是单纯的慈悲救护放生。而现在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外来物种入侵,人们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由此而造成很多放生乱像。如一些不科学放生,追求功德形式放生,大量无益放生等等。
什么是放生?放生的本怀又是什么?“放生”主要缘于佛教中“戒杀护生”的思想。在《大智度论》中:“知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世间中惜命为第一”。在佛教中众生平等,生命珍贵,佛教又以慈悲为怀,所以才行放生之举。放生即是护生,也是止杀。放生也可以说是戒杀、素食的发展。是对生命的积极保护。放生的本怀是护生,目的是戒杀。
佛教讲究契理契机和与时俱进。当前,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并持续被破坏的当下,人类的生存生活都受到严重威胁,更何况这些被放生的生灵动物。它们在这种生态环境下能够存活吗?另外,随着社会道德滑坡、信仰缺失和物欲横流。造成一部分人没有信仰、没有底线、没有敬畏,唯利是图、贪得无厌、无所畏惧。在放生中上游放生,下游截捕。放的越多,捕的越多,杀的吃掉也越多。形成“刚放生水里,又钓进锅里”、“刚放飞天空,又捕回网中”。在这种情况背景下放生还能有保障吗?而一些居士信众只追求功德形式放生,大量无益放生,不管放生的生灵是否能存活,是否对生态环境有益。这种放生不一定能生,更不一定能饶益众生的形式,到底是在放生?还是在放死呢?所以我们广大的佛教居士信众一定要知道什么是放生,并且要正确认识到我们当前放生的生态环境已经改变。
佛教不仅倡导慈悲放生,更强调智慧放生。所以针对当前生态环境的改变和放生乱像问题,我倡导大家“植物放生”。大家要知道,放生最重要的是“生”,而“生”的意义是生命,生存和益生。即放生的生命要能够生存存活,也要能饶益众生而不危害环境。而当前放生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也恰恰在这“生”字上。如大量放生确存活不了,或放生的是危害环境或破坏生物链,不能饶益众生的生灵。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并持续被破坏的当下;我们的生存生活都受到严重威胁,更何况这些被放生的生灵动物。森林破坏了,水源污染了,它们又回归何处?在这种环境下既使放生了,它们又能存活吗?而那些无益更不能饶益的放生,是因为放生形式的单一和对放生生灵的不了解所造成的。但植物放生能够有效对治当前放生所面对的这些问题。
首先植物也是生命,在佛性上和动物生灵一样,平等不二。植被与动物生灵是共生共亡、共存共荣的生命共同体。没有植物植被,就不可能有生灵动物和人类,也不可能有未来。植物植被提供了生命呼吸的氧气,提供了生灵栖息的场所和家园;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无情”的植物植被是“有情”的生灵动物存活的基础;是缓解生态问题的核心,是守护子孙未来的关键。因为没有森林植被所以水土流失,风沙蔓延,天灾不断。因为没有森林植被,动物无林可居,鸟儿无枝可依,生物灭绝。因为没有森林植被,空气得不到改善,水源得不到净化,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危及人类生存和子孙未来。更重要的是森林植物植被是生态多样性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基础,也是生物链环中最基础、薄弱、重要的一环。所以植物放生是从根本和源头上来护生放生,来保障促进可持续放生。
其次植物放生,可以丰富放生形式,并且实践操作更简便易行,方便参与,有益众生。植物放生能和动物放生形成有效互补,能为食素戒杀提供保障。植物放生能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减少缓发性自然灾害,能缓和温室效应,改善空气质量,适宜众生修行、休息、居住。植物放生能供给我们生产、生活所需的资源和材料,能为众生所用,供养众生;还能产生巨大的可持续经济效益,补贴动物放生,回报众生。植物放生能聚多成景,为后世子孙增添胜景。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在起多“放生”植物、植被,便能从现在起改善环境。为后世子孙营造好的宜居生活环境,福佑后世,恩泽绵长。植物放生还能更好的促进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和弘扬。如佛祖释迦牟尼佛就是在无忧树下诞生,菩提树下悟道,竹林园中弘法,娑罗树下涅槃。可见这些植物树木在佛教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文化内涵。而且植物放生是非常符合当前国情和时代的,是广大佛教居士信众践行人间佛教,积极响应参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色生态中国建设的最好实践,同时也是发挥中国佛教正能量,贡献中国佛教居士信众正能量的最好体现。
植物放生理念。即引导号召广大的佛教居士信众改变原来单一的传统动物放生观念,使用绿色植物植被来进行放生。既“绿色放生,植树当先。还子孙一片蓝天,居士先行” 即可放生树木,也可放生花草;即可放生一座公园,也可放生一片山林;即可放生一条河流,也可放生一片湖泊。不限“有情”、“无情”对像,不限形式方法,实施多元化生态放生。把放生对像从放生“有情”的生灵提升到包括放生“无情”的植物,达到真正平等放生。其次在生活中倡导广大的佛教居士信众“植物放生,从嘴上开始”、“节能惜福,食素低碳;环保护生,时时践行”在生活中从自身做起,节约能源;食素惜福,低碳生活;保护环境,维护生态。通过食素来拯救生灵,把护生内容从救护“有情”的生命动物,提升到包括保护“无情”的植物生态,达到真正的慈悲护生。真正回归到佛教“戒杀护生,慈悲普度”的本怀。
植物放生不是否定动物放生,也不是禁止动物放生,更不是取代动物放生。植物放生是针对当前时代和环境特点,秉承“人间佛教”思想,契理契机提出的一种能和动物放生形成有效互补,达到标本兼治,愿行合一的有效放生模式。植物放生能保障当前动物放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丰富和充实放生护生的内容和实质,缓解生态问题,保障动物生灵和人类生存环境,化解当前放生矛盾问题。多元化生态植物放生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回归放生的本怀。所以在此我对广大的佛教居士信众发出以下倡议,希望大家能够本着“护生益生,益生利生”的原则。即以保护“无情”、“有情”众生和有益众生、利益众生为基础。共同积极参与和践行。
一,根据地域、气候、环境、生态,从自身开始,积极参与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植物放生活动。
二,鼓励大家食素底碳从自身做起,坚持“节能惜福,食素低碳,环保护生,时时践行”理念,改善饮食习惯,去荤食素,生活低碳。合理利用周围空间院落,施行相适应的植物植被放生。积极参加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公益事业。
三,要科学有效,慈悲智慧的放生,不要追求功德形式,无益放生,要从根源上认识到放生护生,护生益生的统一。要自觉维护佛教和居士信众的良好形像,发挥好正能量作用,践行好佛教信善奉善,愿行合一的理念,积极参与生态绿色中国建设,为建设庄严美丽的人间净土“中国梦”贡献出我们中国佛教居士信众的一份力量。